焦點
-
終於登場,NVIDIA於Computex 2021上發表最新2款RTX 30 Ti系列顯示卡:RTX 3080 Ti與RTX 3070 Ti
對於先前各項謠傳有關NVIDIA RTX 30的Ti系列訊息,終於在Computex 2021舉開後的NVIDIA發布會上得到解答,在這場由GeForce部門資深副總裁Jeff Fisher以「從遊戲到企業資料中心,翻轉加速運算技術變革」主題開始的會議上,也清楚的揭露了Ti系列第一波發布的2款版本:RTX 3080 Ti與RTX 3070 Ti。 從公布的資料可以看到,RTX 3080 Ti在規格面上與RTX 3090接近,具備10240個CUDA、 34 Shader-TFLOPS、67 RT-TFLOPS以及273 Tensor-TFLOPS,記憶體略為提升採12GB GDDR6X,對比前代RTX 2080 Ti則是快上1.5x的效能,預計售價為1,199美元,將會在6/3推出,而review的解禁則是6/2晚上9:00(台灣時間),記得關注站上訊息,會按時發布相關的實測。 另一款RTX 3070 Ti在規格部分同樣是比現有的RTX 3070略高一些,具備6144個CUDA、22 Shader-TFLOPS、42 RT-TFLOPS以及174 Tensor-TFLOPS,記憶體仍維持8GB GDDR6X(但速度有提升),對比前代的RTX 2070 Super同樣也快上1.5x的效能,預計售價為599美元,將會在6/10推出,review解禁時間則是6/9晚上9:00(台灣時間),同樣站上也會按時發布相關實測與介紹。 如果比較一下其他幾款就可以發現新出爐的RTX 3080 Ti大抵上雖然定價比大哥RTX 3090便宜300美元,但基本上較大的差距是在GDDR6X記憶體容量的部分,若是再出個Super版本,就可望上看20GB囉!而RTX 3070 Ti則是只能算RTX 3070的強化版,與RTX 3080還有一段差距,定價上比上比下剛好都差100美元,接著如果出RTX 3070 Super的話才比較有可能向RTX 3080靠攏,這部分就只能期待老黃要出招就快一點囉! 本次發表會除了這兩款Ti系列的顯示卡正式公布之外,期待的RTX 3090 Ti則是沒有訊息,看來老黃是打算放到後面當底牌用,此外,Jeff Fisher也同時宣布會有多款新遊戲會支援RTX功能,當然也就是包含了光追與DLSS等功能,包括了像是《碧血狂殺2》、《湯姆克蘭西之虹彩六號:圍攻行動》、《DYING:1983》、《ICARUS伊卡洛斯》等等,還有,RTX也將支援VR體驗、NVIDIA Reflex加入多款射擊遊戲等,不過,對玩家來說,甚麼時候可以買到卡、而且不加價才是重點,不想再看到空氣卡應該是這次玩家看完發表會後的衷心期盼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售價不用500元、6000多人購買的超平價真無線藍牙耳機—Lenovo LP1S自費開箱試聽
真藍牙無線耳機已儼然成為3C科技產品的新寵兒,不過說實話,要價並不便宜,因此各家廠商除了在規格上推陳出新之外,也在另一方面大打價格戰,比方說帶起這股真藍牙無線耳機風潮的AirPods,就要價台幣5,290元,而小編所使用的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一組也是要台幣9,500元,但耳機與聽覺體驗其實相當主觀,賣得貴的、標榜高規格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就真的比較優質嗎? 如果沒有品牌迷思的話,然後仔細尋找的話,其實可以發現,真藍牙無線耳機的價格落差相當地大。前陣子,小編逛網拍的時候發現了一組Lenovo LP1S真無線藍牙耳機,你沒看錯,是Lenovo、那家把筆電搞得很好的Lenovo,更驚人的是,這組LP1S限時售價僅僅只有台幣380元!至截稿時,雖然價格已回升至480元,但購買人數已高達6,338人了! 那麼問題來了,對比AirPods的5,290元、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的9,500元,Lenovo LP1S以不到500塊的價格,殺進真無線藍牙耳機的市場,甚至在買家評價中獲得了999+的好評,一樣都是真無線藍牙耳機,憑什麼LP1S的價格可以壓到這麼低?而在價格如此親民的條件下,音質表現會有如其價格一樣廉價嗎?事不宜遲,馬上來看看這組Lenovo LP1S真無線藍牙耳機到底是怎麼回事。 外觀設計似乎不用多說了,沒錯,你沒看錯,這是Lenovo LP1S,不是Apple AirPods Pro,我知道外觀很像沒錯,但其實不一樣,光從充電盒上印著大大的Lenovo就可以判別了,電源指示燈也與AirPods Pro不太相同,AirPods燈號在中間偏上的地帶,而LP1S則是在左下角,並且有4顆燈號。 不過模仿也不是什麼壞事,誰教我們都有品牌迷思呢?不僅僅是LP1S,其實市面上也有許多效仿AirPods或是AirPods Pro外觀設計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對於LP1S來說,小編認為這不算是什麼需要被譴責的地方。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LP1S在外觀上與AirPods Pro只有一星半點的不同,但在機身與充電盒的製作上,使用了鋼琴烤漆材質,拿起來的手感相當滑順,視覺上也相當具有時尚氣息,以不到500台幣的價格,能獲得這樣的外觀品質,基本上已經先60分起跳了。 LP1S也一樣具有IPX4防水等級,無論任何角度被水潑濺,都不會影響到機體結構與性能,因此也相當適合喜歡運動的玩家們,下雨天配戴出門也不必擔心,但如果是豪大雨天候的話,那已經不是IPX4或IPX8的問題了(笑)。 理論上來說,驅動單體越大,耳機所能表現的低音就會越強,一般而言,入耳式耳機的驅動單體大抵約為8mm至15mm的範圍,於是我們可以看到LP1S的驅動單體為8mm大小,是最基本的尺寸,但不能說驅動單體越大,音質就會越好,那涉及的因素實在太多。 並且LP1S具有雙動圈喇叭,但驅動單體越多就越好嗎?這也說不太準,理論是應該是要有的,但如果調校上有什麼偏差,反而會比單驅動還要差勁,我們只能確定採用8mm大小、雙動圈驅動單體的LP1S,具備標準的低音呈現。 而LP1S的頻率響應在20Hz至20,000Hz之間,恰巧是人體所能接受的範圍,而頻率響應也影響了耳機三頻所呈現出的音色,大抵而言,市面上絕大部分耳機都處於這個間段,但假設要以380元的水準來論的話,小編會說,相當足夠了。 不過LP1S特別強調了,機體本身具備Hi-Fi環繞音質,相較其他耳機音質,在高保真音頻上將會有高出42%的優異表現。 在連線上,LP1S採用藍牙5.0規範,屬於主流的連線方式,只要是能夠使用藍牙連線的裝置,基本上都能配對,就連iPhone也是一樣,並且打開充電盒,拿出其中一耳就能配對了,使用上極度簡單。 比較有意思的是,市面上熱門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大多」都是採用主副裝置的模式來連線使用,但LP1S左右耳兩個裝置都是主耳機,完全可以單獨分開使用,但如果要使用機體具備的Hi-Fi環繞音質,那就要兩耳一起戴了。 再來就是現在更蔚為流行的降噪系統,LP1S一樣也具有環境降噪功能,配合上入耳式的設計,相信LP1S在音訊、通話狀態下的表現,都能讓玩家不受打擾。 雖說LP1S沒有特別標注阻抗率,但以一般入耳式耳機的概念下去推測,LP1S「應該」也屬於低功率耳機,不需耗費太多功率來推動耳機驅動,因此在續航力上也會有較好的表現。 LP1S本體的電池量為40mAh,充飽電之後,能夠一次使用長達4小時的時間,再搭配上250mAh的充電盒,那麼音樂播放或通話總時長將可達到12小時,但宣傳DM上,LP1S提到有360小時的續航,這點小編就比較存疑,因為怎麼計算,都不會有360這個數字出現,因此,玩家們只要知道,LP1S在配合充電盒的電量之後,至少能獲得12小時的續航力就行了。 除此之外,充電盒在充電狀態下,因為其內置保護晶片的緣故,具備各項充電保護,包含短路、過度充電、溫度、功率超荷、PTC保護,這大概是小編使用過這麼多真藍牙無線耳機以來,算是第一款有「特別強調」充電保護功能的耳機。 玩家們以及發燒友們都知道,無論是落地式揚聲器還是這種塞在耳朵裡的揚聲器,勢必都會經過燒機這個舉動,但比較無奈的是,小編可能比較倒霉,買到的是製造過程中出了點瑕疵的LP1S,充電盒中左耳的充電接口沒安裝到位,導致小編的LP1S長期處在沒有電力的情況下,想燒機也燒不動,但幸好,LP1S在出廠前,機體就具備了一些電量,不然這次聽覺體驗可能就報銷了。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是1983年成立於East Kilbride的蘇格蘭搖滾樂團,主要以Shoegaze曲風為世人所知,音色充斥著大量Reverb、Delay等Modulation類效果器音色,甚至被歌迷暱稱成「接近上帝的噪音」,因此拿來測試耳機的環繞效果便再適合不過了。 本次小編挑來體驗LP1S環繞效果的曲目是知名度極高的Just Like Honey,曾是電影《愛情,不用翻譯》的主題曲,而這首歌的各樂器配置,因為效果器的影響,所以具備了某種讓人親臨現場的聽覺感受,而LP1S所具備的環繞表現,這該怎麼說才好,它處於一種高不高、低不低的感覺,沒有達到高標準、但也沒有低落到很可怕的程度,總之就是約略在中間的位置,但又考慮到不到400元的價格,這點標準似乎相當足夠了。 而高中低三頻的表現,小編依舊使用同樣一首歌來體驗,但和環繞效果一樣有些令人尷尬,三頻給人的聽覺體驗就像是沒有調整過的等化器一樣,所有數值都維持在0 dB,沒有特別具備穿透感的低頻、也沒有具有飽滿的中頻、不過高頻倒是沒有散掉就是了,總之和環繞效果差不多等級,不好不壞,硬要給個評分的話,就是那種老師不會特別注意他、但每次考試都及格的學生。 那回頭來看看前言,這組LP1S的音質也真如價格那麼低廉嗎?小編認為,這不能打上等號,雖說是不到五百塊的價格,然後扣除故障率的問題,再將聽覺體驗以價格來計算的話,大概有1,000元上下的價值,但如果這組LP1S賣破千,那麼小編就一點都不建議購買了。 若依照小編的標準,LP1S基本上是小編完全不會想購買的一副耳機,但那個400元的平民價格,還是讓小編忍不住好奇,入手了一副來看看,雖說聽覺感受相當主觀,但其實還是有一定的軌跡可尋,如果要小編推薦的話,假設玩家們是個「只要有那個方便性,音質的話差強人意就行」、並且是個在意CP值的人,那麼LP1S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後來小編又一次去看了LP1S的購買網站,在買賣家問答那欄發現,許多玩家都遇到了某一邊耳機無法接電的困擾,似乎不只是小編這樣而已,但對比購買人數的話,這項災情還算少數,等於說,各位玩家在購買時,或許需要考慮良率的問題,有點運氣成份,但這機王的機率似乎有點太高,但賣家的反應還算良好,假設玩家們也好奇入手、但卻買到故障品的話,可以試著聯絡賣家更換,不過小編這次就算了,400元就算是買了一張沒中獎的彩券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桌上用的、手上握的、地上跑的全都包了,AMD於Computex 2021發表桌上型Ryzen 5000系列APU、多用途晶片、3D Chiplets技術
AMD在今年的COMPUTEX 2021的發表會上,除了公開了以及用以抗衡NVIDIA DLSS的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之外,也有公布自家處理器在PC以外的領域也獲得不少的成功,並同時宣布將會加碼推出搭載內顯的Ryzen 5000系列APU,以及為更多元的平台設備設計晶片和全新的晶片封裝技術。只能說相比昨天的Intel開幕演講掏出來的東西多太多了,果然蘇媽的誠意滿滿滿啊! 這次發布的不僅是筆電陣營的布局,在主戰場桌上型處理器方面,AMD終於在沉寂多時之後,帶來了兩款全新搭載內顯的處理器版本,分別是採6C/12T的Ryzen 5 5600G以及採8C/16T的Ryzen 7 5700G,其中Ryzen 7 5700G在多項生產力操作中能夠比Intel Core i7-11700快上約10%~20%,而在遊戲上更是能多出2倍以上。 雖然官方並沒有表示其內顯是採用既有的Vega架構還是新的RDNA2架構(行動版顯示卡是RDNA2),但是根據發表會上展示處理器可以單憑內顯滿足1080P最高畫質下的《Rogue Company》遊玩需求,以及比升級成Iris Xe內顯的Core i7-11700還要高出兩倍的圖像性能,使用RDNA 2的可能性非常的高。 只是想要驗證內顯版本的話,玩家可能還要稍等一段時間,因為兩顆處理器預計要到8月5號才會開賣,售價方面則分別是259與359美元,所以短時間內顯卡荒的最佳替代方案還是只有Intel的11代處理器,想入手新版APU的朋友請耐心再稍等一下。 發表會接續在Ryzen 5000 APU公布之後,AMD也向大家正式宣告在繼Xbox Series X/S、PS5的合作外,官方也和知名電動車品牌「Tesla」以及Samsung進行合作,要將自家的RDNA 2顯示晶片架構帶導入到電動車與手機晶片上,這也代表未來玩家將可以在車上遊玩3A遊戲,而手機方面的圖像性能也將會出現爆發性的成長,根據蘇媽的說法,光追功能將會因此有望來到手機上,不過實際的手機晶片和相關產品要等未來由Samsung親自公布,玩家們可以先期待。 在發表會的最後,AMD公開了另一項全新的晶片設計技術,「3D Chiplets(3D 小晶片)」,這項技術算是既有Chiplets(小晶片)的進階版,整體的架構一樣是利用多顆小晶片拼接成一顆獨立的大晶片,的差別在於3D Chiplets利用3D堆疊快取(3D V-Cache)直接將L3快取搭建在封裝核心(CCD)之上,大大提高了傳輸頻寬的效率、快取容量。 透過3D Chiplets技術,單顆Chiplet的L3快取容量能大幅增加到64MB之多,相當於現今一整顆Ryzen 9 5950X、5900X的L3快取容量,而完整的一整顆處理器是三組Chiplets組成,換言之在3D Chiplets的幫助下,處理器的L3快取容量將會達到驚人的192MB! L3快取的容量對於處理器的運行效率有著極為直接的影響,Zen 3架構便是透過將每顆核心的快取合併形成「Infinite Cache」,使得單核心的效能突飛猛進,而AMD也在發表會上使用了3D Chiplets技術的工程版Ryzen 9 5900X與標準版的Ryzen 9 5900X進行比較。 在所有配置條件、顯卡、核心頻率都一樣的情況下於《戰爭機器5》進行跑分,使用3D Chiplts的Ryzen 9 5900X硬是比標準版多出了12%的FPS,在其他遊戲上也都有5~20%的增長,由此就能看出單單快取的改變就足以大幅改變處理器的運算效能。 然而很遺憾的,這項技術預計要到明年2021年1月才會進入量產測試,所以除非AMD打算在這段期間推出Ryzen 5000XT或Zen 3+處理器來墊檔,否則咱們恐怕是無緣在首發的Zen 4處理器上見到3D Chiplts技術了QQ。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助遊戲的傳奇一「臂」之力,ASRock Z590 Steel Legend WiFi 6E主機板開箱
一款好的主機板要有扎實的用料、豐富的擴充性之外,在新一代顯示卡越做越巨大的今日,「支撐性」也意外的成為了一項檢視的標準,多數主機板大多會使用強化鎧甲的方式補強,但當面對相事RTX 3080、3090這種可以上看兩公斤的巨無霸時,還是顯得有些勢單力薄,為此華擎(ASRock)在自家新上市的Z590 Steel Legend WiFi 6E便融入了「支撐架」的概念,為顯示卡的提供更穩固的支撐。 華擎新的Z590 Steel Legend主機板在外觀上繼承該系列的風格傳統,使用大量銀白色的金屬裝飾呈現出鋼鐵的質感,並且在I/O遮罩、南橋散熱片與主機板右側舖上一整排的RGB燈,並支援POLYCHROME RGB認證的周邊燈效設備,開機之後整體的視覺極為華麗。 在用料上,MOSFET散熱片下覆蓋的是14相供電模組,輔以8+8 Pin的CPU供電插槽以滿足11代處理器這頭功耗怪獸的需求,同時內層的PCB板還有夾入2Oz的銅,以幫助整體的主機板散熱,確保主機板在高負載下也能穩定運作。 而在主機板的下半部方面,Z590 Steel Legend可以說是相當熱鬧,主機板提供了的3組M.2插槽中,最上方的一組官方稱作Hyper M.2,能夠能夠支援PCIe 4.0通道,讓使用第11代處理器的玩家能夠享受最高7000 MB/s的通道頻寬。此外,最下方的M.2插槽則能夠支援比一般2280尺寸還長的22110尺寸的M.2 SSD,這在這次各廠的500晶片組的主機板上,算是相當少見的設計。 同樣相對少見還有在PCIeX1槽位安排上,不同於其他廠不是全部去除、就是僅保留一個,Z590 Steel Legend提供了3組PCIe x1插槽,同時一旁還能見到支援Wi-Fi 6E的Intel AX210NGW無線網卡與5 Pin Thunderbolt 4連接埠,讓玩家可以視需求,額外購買Thunderbolt 4擴充卡實現最高40 Gbps的數據傳輸速度,整體來說,主機板在內部的擴充支援性可以說是相當充足。 接著讓我們把目光移到主機板的最右側,乍看之下可能和一般的主機板沒有什麼不同,但是華擎在主機板的配件中附贈了「顯示卡托架」,它的安裝方式非常簡單,只要對齊主機板最右側的機殼螺絲孔位,鎖上螺絲即可,此外應不同顯卡的尺寸,托架本身還有提供滑軌,確保托架能夠真正發揮支撐的作用。 然而在主機板後端I/O的擴充性方面就比較可惜一點了,USB的總數量僅有6組(一組USB 3.2 Gen 2 Type A、二組USB 3.2 Gen 1 TypeA、二組USB 2.0 Type A、一組USB 3.2 Gen 2 Type C),在連接鍵鼠之後,還像小編一樣會接麥克風、繪圖板、備份裝置等設備的話,可能外接一個HUB會比較保險。 本次效能實測使用Intel Core i7-11700K處理器搭配RTX 3080顯示卡,完整的平台詳細規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7-11700K 記憶體:T.T. TOUGHRAM RGB DDR4-3600 8GBx2(共16GB) SSD:Western Digital WD_BLACK SN850 1TB PCIe 4.0 M.2 SSD 顯示卡:MSI RTX 3080 SUPRIM X 電源:ENERMAX Platimax 1350W 遊戲實測方面所有遊戲皆設定在最高畫質,並且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減少延遲等會影響FPS的選項,光追和DLSS則調整至畫質模式。 華擎的 Z590 Steel Legend WiFi 6E在功能的支援上不僅提供了時下最熱門的Wi-Fi 6E和PCIe 4.0功能的支援外,還配備了Thunderbolt 4的擴充槽位讓其在未來有著更豐富的拓展可能性,同時獨家的顯示卡支架還能幫助防止顯示卡過重而彎曲的風險,讓玩家不必額外購買占空間的獨立支架或使用「高科技竹筷」,達到空間與美觀兩兼顧的效果。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補完最強3A筆電拚圖最後一塊,AMD在COMPUTX 2021正式發表RX 6000M行動版顯示晶片與AMD Advantage筆電打造規範
AMD在筆電的平台上獲得的成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只是可惜成功的部份僅限「處理器」的部分,所以要嘛就是用內顯的超薄型版本、或者是拿NVIDIA的顯示晶片來搭,自家的顯示晶片總是差那麼一點,這部分算是AMD在重新獲得筆電玩家青睞這段時間的痛點,但是,這個問題終於在今天得到了新的解方,COMPUTX 2021的AMD發表會上,官方特地花了極大篇幅在筆電的圖像效能上,一口氣涵蓋了新的顯卡、應用技術與設計規範,目的就是要讓3A筆電也能像PC一樣發光發熱。 首先在顯示卡方面,AMD終於替自家的RX 5000M系列進行了更新,帶來了全新的RX 6000M系列,依照效能等級順序,將分為RX 6800M、RX 6700M與RX 6600M,三者將都使用RDNA 2架構與7nm製程。 規格上,最高階的RX 6800M的核心時脈將可達到2,300MHz,並配備12GB GDDR6記憶體;RX 6700M則是在維持相同時脈下,提供10GB GDDR6記憶體;而RX 6600M則是將時脈和記憶體均分別下調成2,177MHz和8 GB GDDR6。 當然自家的Smart Access Memory功能也會同樣來到RX 6000M上,藉由讓處理器能夠直接存取顯示卡的顯示記憶體,達到優化運算路徑、減少延遲,從而提升遊戲流暢性。 在效能方面,官方以RX 6800M做為示範,宣稱能夠在1440P解析度下能夠滿足120 FPS以上的畫面流暢性,且不但能夠和筆電版的NV家高階款RTX 3080平起平坐,還能在電力上有更好的調節,根據測試,RX 6800M最高可以比對手RTX 3080勝出40%以上的電量,雖說應該沒人會在不插電的情況下用筆電打電動,但在某些方面應該也是表明:採用新3A架構的AMD筆電能讓玩家在戶外可以更兼具效能和續航力這兩大需求特點啦! 現階段RX 6600M已經正式交貨,所以很快就會有相關的產品推出,而RX 6800M則會在6月下旬與玩家見面,介在兩者中間的RX 6700M則尚在規劃中,但相信是不會讓玩家等待太久的。 只不過對AMD產品比較了解的玩家應該都能猜到,AMD的顯示卡在效能方面的強勢都是建立在「沒有光追」的情況下,畢竟RX 6000系列是AMD自家第一代支援光追的產品,同時也缺乏像隔壁對手那樣的DLSS畫面調節功能,使得RX 6000系列在支援光追內容的遊戲方面是特別吃虧。 好在,官方已經完成了解決方案,正式公布了大家期待已久的FidelityFX Super Resulotion技術,能夠透過重新分配畫面渲染、解析度縮放等方式,讓畫面在幾乎不失真的情況下,大幅提升遊戲流暢性達59%以上,同時為了滿足畫質派和流暢派兩方玩家的需求,該項技術提供5個檔位可供調整,根據官方在《眾神殞落》的示範,遊戲的FPS能夠從原本的49 FPS暴增到150 FPS,增加約3倍的流暢性表現,效果可以說是相當驚人。(期待!) 此外,不同於隔壁的DLSS功能是自家特定型號的顯卡限定,FidelityFX Super Resulotion則是走通用性設計,任何顯卡、開發商均可自由利用,因此AMD也在大會上直接宣布現有的RX 6000、RX 5000、RX 500、RX Vega系列顯示卡以及全系列Ryzen處理器通通都能獲得支援,而且如果開發商願意,要支援對手GTX、RTX系列顯示卡也是沒問題的。目前這項功能將會預計會在6月22日正式上線。 最後,AMD為了確保筆電能夠賦予玩家更良好的用體驗,官方推出了AMD Advantage電競筆電認證,除了筆電必須是純正3A血統之外,也針對面板品質、散熱、續航力等方面作出了規範。 例如通過認證的筆電在使用的面板規格上,必定是具備144Hz以上的低延遲面板,且支援AMD Free Sync技術、300 nit以上的亮度、不小於100% sRGB(會72% NTSC)的色彩涵蓋率等等。 此外,內在規格方面也必需使用NVMe標準的SSD、散熱器設計必須讓鍵盤WASD的位置小於攝氏40度以及提供不小於10小時的電池續航力等,讓筆電能夠兼顧娛樂與行動生產力,而不再僅是一個附帶螢幕的迷你PC。 AMD也在發表會上表示現階段已經有款兩款筆電通過了這項認證,分別是ROG G15和HP OMEN 16,前者最快也將會在6月與大家見面,趕在今年的暑假換機潮來臨前登場,算是為玩家增添戰力,不讓Intel與NVIDIA專美於前。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發現MagSafe的新優點?! 國外網友利用磁鐵成功吸回掉入河中的iPhone 12 Pro
智慧型手機輕巧也攜帶便利,幾乎是現代每個人不離身的必需品之一,不過萬一這種攜帶型裝置因一個失手而掉入海中、潭中或河中等悲劇顯然也常有耳聞,遇到這種慘況基本上手機要找回的機率更是微乎其微,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先前因日月潭缺水緣故,讓民眾可以找回掉落於潭中的iPhone 11 Pro Max,更幸運的是手機本身防水功能還未失效,還可以開機繼續使用(當然,還是希望不要再缺水了)。 不過對於搭載磁吸式MagSafe的新iPhone 12系列來說,這種情況似乎不再是個無解的難題,這項功能不僅讓iPhone 12系列在無線充電時更加便利、穩固不偏移,外國網友更是發現他的另一項新優點:「釣」手機。 一名外國網友在推特分享自己的iPhone 12 Pro不小心掉入3英尺水深的運河中,他與朋友一度下水去尋找,不過由於運河充滿泥濘加上光線昏暗,整體搜救難度大幅增加,而中間手機雖一度沒有發現,到是撈到一台Nintendo Switch(這運河裡藏很多寶哦XD!),但NS沒有防水功能,想當然就是台泡水故障機。 兩人在一度不知如何找回手機的情況下,突然靈機一動,利用釣魚竿綁上磁鐵來嘗試用磁吸的方式來釣手機,而這個方法最後還真的成功將自己的iPhone 12 Pro失而復得!(恭喜) 事實上這也不是首例透過MagSafe釣iPhone 12的案例,在先前就有人用同樣的方式救回手機,不知道Apple當初在設計MagSafe時是否有想到這項額外的優點XD!或許蘋果也可以考慮出個專門釣iPhone 12的磁鐵釣桿讓用戶們有機會能及時救回手機也不錯。(但可能到時候釣桿的售價比iPhone 12還貴也說不定,上次的4個輪子就...)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數位時代與隱私權的矛盾再起,Google遭指控刻意讓Android系統隱藏隱私權選項開關?
隨著各種智慧型裝置的問世,數位時代逐漸擴張至我們的生活裡,尤其是智慧型手機的可攜性與便利性,讓其變成了我們最依賴的科技產品,不過這也漸漸凸顯出科技與隱私權的矛盾之處,iPhone在使用iOS 14之後的作業系統,其ATT功能架構已可讓玩家們有限度的保護自己的隱私,但在Android陣營方面,就傳出了不太樂觀的消息。 雖說Google已在今年的Google I/O 2021中,已發表對使用者隱私權的說明,但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法院訴訟文件中,Google會透過Wi-Fi可連結手機使用者資料的方式,來記錄手機使用者的隱私資料,甚至,即使是未與Google合作的第三方App,也是Google搜集隱私資料的手法之一,並且刻意隱藏了Android手機裡的隱私設定,讓其選項被藏在層層關卡中,甚至要求LG與其他Android合作夥伴將隱私功能選項,設置在玩家難以發現的地方。 諸多Google前員工的證詞也指出,Google相關服務都會記錄使用者隱私資料,並承認想阻止Google系統收集玩家們的個人資料是「幾乎不可能」的事,且即使玩家只想提供資訊給第三方App,也無法繞過Google。 雖說Google已在Google I/O 2021中重申對使用者隱私的重視,但仍未對此事作出任何回應,不過依據過往經驗,Google曾在訴訟中表示,亞利桑那州的指控曲解了自家的相關服務,並提供了完善的隱私選項,強調Google服務向來都是給玩家們提供極大的隱私資訊控制權,不過,Android 12中加入了專門的隱私設定頁面,讓玩家們能更快進行設定,從最近Google的表現看來,在隱私權方面,似乎也沒什麼太大令人詬病的。 只不過有趣的是,當玩家們「「真正」可以開始控制隱私權選項的開關時,需要使用者數據來推播廣告的業者又會急到跳腳,看來,在科技進步的同時,隱私權的權衡已經變成了各家廠商研發的重點之一。 (就算Android 12有專門隱私設定頁面可以用,那也得手機夠新才有支援,用舊款手機或不支援升級到安卓12的用戶,那就乖乖接受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平價魚雷來襲、規格功能直追Z590,MSI MAG B560 TORPEDO主機板開箱實測
隨著Intel第11代桌上型處理器Rock Lake-S問世,將為玩家帶來更加強大的效能與遊戲性能,早已備戰多時的MSI也對應的推出了相當多款的500系列晶片組主機板供玩家們選擇,還記得先前介紹過的嗎?這片以較親民定位的版本帶著低調太平洋藍塗裝讓小編相當喜歡,但如果玩家有預算上的考量,也認為用不到Z590晶片組豐富功能的話,這顆魚雷還有更親民的B560晶片組版本可供入手,那這片MSI MAG B560 TORPEDO主機板又有哪些特別之處呢?繼續看下去就知道囉! 承襲大哥Z590 TORPEDO的設計風格,在外觀的彩盒上一入眼不細看恐怕會以為兩者一模一樣,其實斗大的B560有印在上頭啦!畢竟都是一貫的軍武裝甲設計,在中間也標上象徵「TORPEDO」的魚雷LOGO。(隸屬MSI軍武系列之一) 接下來就是來看本尊啦!MSI MAG B560 TORPEDO採用的是B560晶片組,尺寸為ATX(30.5x24.4cm),整體造型設計上採用黑底調性,搭配彷彿藏於深海中的太平藍金屬散熱鰭片,承襲TORPEDO應有的低調魚雷風格,幾乎與Z590版本一致。 由於500系列晶片組主機板維持與前代相同的LGA 1200腳位,所以不管是Intel第11代還是第10代處理器皆可支援,如果玩家考量預算或是手上有10代U正想升級主機板就很合適入手。 供電方面為了滿足處理器高負載所需的電量,MAG B560 TORPEDO採用的是12+2+1相DUAL RAIL電源系統,並結合8+4pin電源連接埠與CORE BOOST技術,即便處理器效能全開也不用擔心供電問題。(就算是B560版本,廠商也用料十足) 即便B560 TORPEDO在整個500系列中屬於價格較親民的系列,但在散熱上是完全不會因此而妥協,不僅同樣加大了PWM散熱片尺寸,7W/mk導熱墊也沒有少,主板內部更是使用了內含2oz厚度銅的6層PCB設計,提供最佳的散熱效能,確保供電穩定,讓處理器能發揮最大性能。 記憶體部分,MAG B560 TORPEDO提供4組記憶體DIMM插槽,採用藍灰雙色設計,對於使用兩條記憶體的玩家們可優先安裝在藍色插槽上來支援雙通道,搭配11代處理器支援DDR4-3200,超頻最高更可達5066 MHz,並支援總和最高容量128GB,並搭載微星自家DDR4 Boost技術,完全隔離的配置線路能避免訊號傳輸被干擾。 這次500晶片組的最大特色就是搭配Intel 11代Rocket Lake-S處理器即可支援PCIe 4.0,MAG B560 TORPEDO提供了兩組PCIex16插槽,其中最上方搭載鋼鐵裝甲的PCI_E1只要搭載11代處理器即可支援最高PCIe 4.0,而中間PCI_E2最高支援PCIe 3.0x4,最下方還有一組PCIe 3.0x1插槽。 而在M.2部分提供了3組插槽,其中M2_1插槽最高支援PCIe 4.0,而其餘兩組最高支援PCIe 3.0,比較特別的是,預設的散熱護蓋是預設裝在M2_2槽上而非有PCIe 4.0的M2_1槽,不過玩家們還是可以依照自己需求來更換位置,影響並不大。(應該是考量到多款PCIe 4.0 SSD都有自帶散熱設計的緣故,若是裸片版也可以依需求調整散熱護蓋來使用) MAG B560 TORPEDO主機板上內建接頭相當豐富,首先從右上角可以看到用來擴充RGB燈條的JRGB接頭;而在散熱部分提供了1組4pin CPU風扇接頭、1組4pin水冷風扇接頭以及5組4pin系統風扇接頭,滿足玩家們在散熱上的需求。 最後I/O部分,從採用的一體式I/O埠可以看到MAG B560 TORPEDO一共提供1組DisplayPort、HDMI、4組USB 2.0、4組USB 3.2 Gen 1 5Gbps Type-A、1組USB 3.2 Gen 2x2 20Gbps Type-C、1組Gigabit LAN Port以及2.5G LAN Port,音效方面除了傳統的類比輸出也保留S/PDIF光纖輸出。 外觀看完一輪後,就來直接上機測試吧!小編本次使用了Intel Core i7-11700K處理器搭配AMD Radeon RX6800顯示卡來實測,詳細平台規格也列於下方。 測試平台規格: 處理器:Intel Core i7-11700K 記憶體:T.T. TOUGHRAM RGB DDR4-3600 8GBx2(共16GB) SSD:Western Digital WD_BLACK SN850 1TB PCIe 4.0 M.2 SSD 顯示卡:ASUS ROG STRIX RX6800 O16G GAMING 電源:ENERMAX Platimax 1350W 首先在CPU-Z方面驗證這次搭配的Intel Core i7-11700K第11代處理器採用8C/16T配置,而主機板為今天的主角MAG B560 TORPEDO。 接著實際跑分部分在CINEBENCH R23得到了單核與多核成績1,548/14,310分,CPU-Z Bench則是662.1/6,210.3分,這成績與在Z590系列上面的成績差不多,可以看出即便是價格較親民的MAG B560 TORPEDO也是能完整發揮CPU效能。 而在3DMARK中針對DX12的Time Spy、Time Spy Extreme得到了14,050/6,820分,而針對光追的Port Royal則是得到7,660分,另外針對DX11的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及Fire Strike Ultra則是分別得到了28,820/18,879/10,413分,在顯卡的性能上也絲毫沒受到任何影響,能完全發揮顯卡原本應有的實力。 最後小編就用幾款熱門大作來簡單測試遊戲性能,設定一律開啟最高畫質,關閉垂直同步、材質解析度縮放、減少延遲等選項,而光追部分只要有支援就會開啟。 相信不少玩家們在組電競電腦時若是在Intel平台都會想要直上最高規的Z系列主機板,不過若有預算上的考量,用途又只是一般遊戲使用,事實上如MSI推出的這款MAG B560 TORPEDO就已經能滿足一般玩家們的需求。 不僅在價格上更加親民,整體效能也完全沒有打折,更不用說同樣也有支援PCIe 4.0、USB 3.2 Gen 2x2 20Gbps Type-C等高規配備,另外在造型設計上也與Z590版本的TORPEDO幾乎一致,若玩家們已經看上MAG Z590 TORPEDO卻因為預算而遲遲無法下手,這款MAG B560 TORPEDO或許就是更好的選擇! 公司名稱:微星科技 官方網站: 連絡電話:0800-018880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全向式環繞音效技術曝光、掀起聽覺新革命,SONY SRS-RA3000/SRS-RA5000無線藍牙喇叭開箱試聽!
No Music, No Life,不管在任何時空,我們都需要音樂,在通勤、旅遊等等需要大量移動的活動之中,需要音樂時,我們可以使用藍牙無線耳機,但當你到了室內之後,在辦公室…你或許需要和別人交談、在浴室…耳機可能會進水而導致損壞,因此,在與音樂無法分離的這個時代,你需要一顆藍牙喇叭,或許不一定是聽音樂,你想與顯示器連動,追時下最流行的、你最想看的Netflix熱播劇也可以。 那有什麼好選擇呢?不如試試看SONY SRS-RA3000與SRS-RA5000這2顆新研發的無線藍牙喇叭吧!在上市那刻,小編就第一時間入手了,SRS-RA3000放在家裡、SRS-RA5000放在辦公室,充當公司DJ,而沉浸了這麼久,總該推薦給各位玩家聽聽了,不如現在就跟著小編的腳步,來聽看看SONY SRS-RA3000/SRS-RA5000無線藍牙喇叭吧。 想打造出有質感的家庭劇院,那麼在揚聲器的外觀上肯定也要斤斤計較,但SONY的設計感在業界一直赫赫有名,因此我們還需要去懷疑SRS-RA3000的外觀設計嗎? SRS-RA3000擁有米白色與黑色2種款式,並且以紡織布材質將能夠釋放全向式360度環繞音效的核心包覆起來,將美觀與高科技同時存在於一體,不破壞家裡裝璜的同時,更能點綴室內的氛圍。 小巧的SRS-RA3000體型僅僅只有14.6cm x 24.7cm x 15.5cm(寬x高x深),完全不占空間,甚至,SRS-RA3000重量只有2.5kg,在搬移上也相當方便,床頭櫃、廚房流理臺、客廳桌上,甚至是浴室都沒問題。 為什麼會說連浴室都沒問題?因為SRS-RA3000還具備了防潮功能,冬天洗著熱水澡,在煙霧迷漫裡的浴室中,SRS-RA3000正播著Xavier Cugat的Jungle Drums,此刻的你,就是《阿飛正傳》裡的梁朝偉。 然而,在搬移揚聲器到不同地點時,會根據牆面的不同,揚聲器所打出去的音效也會不同,正常而言,都需要透過揚聲器內建的校正功能來調整,但SRS-RA3000係使用內建麥克風以及SONY獨特的演算法來自動校正音訊,不需要手動調正、也不會有尖銳的調整音效,就能享受完美的全向式環繞音效。 SRS-RA3000搭載了2組17mm的高音揚聲器單體、1組80mm的全音域揚聲器、2組103mm x 37mm的被動式振膜,加上SONY獨有的DSEE音質強化技術,能夠恢復在壓縮過程中被削掉的高範圍聲音,用以強化遭到壓縮後的音訊檔音質,以及最主打的技術:全向式環繞音效360 Reality Audio,讓你最喜歡的歌能在每個角落營造出你所想要的氛圍。 至於SRS-RA3000到底是怎麼辦到的?其所配備的高音揚聲器能夠製造重疊的聲波,產生往上移動的前導波,所以不管你身在SRS-RA3000的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SRS-RA3000最完美的聲音。 而其所搭載的全音域揚聲器,擁有全方位擴散板與雙重被動式振幅器,全方位擴散板能將聲音以水平方式傳遞至整個室內,打造出音訊的環繞效果;而雙重被動式振幅器,則是重低音設備,能將透過SRS-RA3000所釋放出的音訊帶來更強勁的穿透感。 說老實話,雖說SRS-RA5000在頂端配了3組向上發聲揚聲器,把一整台喇叭弄得有點像是一支巨型電動刮鬍刀(笑),但整體上採用了純黑紡織布搭配揚聲器的暗金色設計,則是讓SRS-RA5000的質感爆棚,對於家裡的裝設很有一套的玩家們,無論是工業風、還是文青風,SRS-RA5000的獨特設計感,在擺設上完全不必擔心會有任何突兀的地方。 而與小可愛SRS-RA3000相比,SRS-RA5000的體積就大多了,23.5cm x 32.9cm x 22.5cm(寬x高x深)的體型,加上獨特的設計造型,無論放在室內的任何地方,都會是最搶眼的家中擺設。 而無論將SRS-RA5000放在家中的哪個位置,只要按住機身的Immersive Audio Enhancement鍵,SRS-RA5000就能透過內建麥克風與SONY獨創的演算法進行音效校正,來應對各種空間所需要的音訊效果。 然而骨子裡,SRS-RA5000可不只是家中擺設這麼簡單,首先要提的就是,SRS-RA5000支援相容Hi-Res高解析音質,這可是比MP3的320K位元率還要高等許多的高解析音質,甚至比CD 16bit/44.1 kHz取樣率還要高等,因此,玩家們能透過SRS-RA5000的Hi-Res技術支援,獲得與錄音室同等級的音訊饗宴,體驗最完美的音訊細節。 當然,體積變大,可以容納的東西就變多了,SRS-RA5000內建了7組驅動單體,分別為:剛剛提過的3組46mm的向上發聲揚聲器、3組46mm中音揚聲器、1組70mm重低音揚聲器。 而這7個驅動單體作用原理,其實很直接,也很單純,玩家們也能相當直觀地聽出與他牌喇叭的差異,那讓SRS-RA5000像極巨型刮鬍刀的3組向上發聲揚聲器,顧名思義,就是能讓透過SRS-RA5000播放的音訊垂直播放,簡單說就是將音訊向上打出。 而中音揚聲器則安裝在側邊,也就是純黑紡織布絕大部分包覆的地方,而裝在側邊的作用,就是為了讓聲音能夠往水平方向擴散,也就是將音訊往外打出去;相信各位玩家都知道,Bass的其中一個作用,就是用來揉合中頻與高頻,讓聲音更加沉穩,因此,再配合上那顆70mm的重低音揚聲器,SRS-RA5000的穿透力絕對直達天庭。 以上,就是SRS-RA3000與SRS-RA5000在個體上的差異,它們兩位做為SRS系列款式,在型號上的命名也是作為等級之分,但其實還是有些許雷同的地方,比方說前文僅略提、但卻是這兩位最重要的「全向式環繞音效360 Reality Audio」,接著就來看看,SRS-RA3000與SRS-RA5000所擁有的共同之處。 首先說到「全向式環繞音效360 Reality Audio」。 剛剛提到SRS-RA5000有7個驅動單體,分別是往上打的向上發聲揚聲器、往水平方向擴散的、安裝在側面的中音揚聲器,而在SRS-RA5000上,所謂的全向式環繞音效360 Reality Audio就是依靠這7組驅動單體來達成。 頂端往上打的3個驅動單體,能依靠室內頂端、或是天花板的反射來打造出音場高度,而側面的3個驅動單體則往外擴散,讓聲波能夠營造出360度的包圍感,加上SONY的DSP技術,讓聲響可以充斥整個空間,走到哪都有透過SRS-RA5000所釋放出的優質音訊。 不過,SRS-RA3000並沒有向上發聲揚聲器啊?先看看SRS-RA3000的外型設計,仔細一瞧的話,你會發現SRS-RA3000是六角型設計,3個角的尖端裝有金屬框,而其中有2個有喇叭常見的金屬孔洞,那就是SRS-RA3000全向式環繞音效360 Reality Audio的主角。 這2塊擁有細孔的金屬框,能分別發送SONY所說的波束高音,用以打散高頻的指向性,來混淆人耳,這時我們就無法清楚辨認聲波、或是高頻所發散的指向與位置,SRS-RA3000的全音域單體也很有意思,能將中低頻以360度水平方向平均發散,讓SRS-RA3000達成全向式環繞音效360 Reality Audio的目標。 細心的玩家們應該都有發現,無論是Spotify或是CD專輯,不同專輯的歌曲音量都不太一樣,時不時就得調整,相當麻煩,但SRS-RA3000與SRS-RA5000都有自動調整音量的功能,會自動分析每首歌曲並採用一致的音量,不過這是官方說法,在小編實際使用後,確實有自動調整,但就只能做到讓每首歌的音量無限接近,不能說完全相同,畢竟歌曲在Mixer上的參數都不盡相同,想要後天再作調整的話,光是Gain值的微調,就足以讓音質爆裂。 身為新世代科技寵兒的藍牙喇叭,支援藍牙與Wi-Fi的功能根本就是必備,SRS-RA3000與SRS-RA5000當然也有,藍牙方面,在裝置與裝置之間的相容設定檔分別都要支援A2DP、AVRCP、SPP才能使用,但說實在,在藍牙1.1規範時就有A2DP與AVRCP的項目,因此以市面上的裝置,幾乎都是使用4.2規範以上的藍牙,在連結上應該基本沒有問題;而Wi-Fi規範則支援802.11a/11b/11g/11n,以市面上的產品來看,在連結上,基本也都是沒問題的。 而連結之後,SRS-RA3000與SRS-RA5000支援Spotify Connect,利用SONY的獨家應用程式:Music Center,就能直接使用這2位藍牙喇叭新寵兒來遙控Spotify;並且還能透過Chromecast built-in來與你手上的智慧型裝置或筆電連接,將音樂或是Podcast串流到裝置上。 Wi-Fi路由器可以利用節點來作串聯,製造出無縫接軌的無線網路區域,SRS-RA3000與SRS-RA5000也可以輕鬆建構出「多室音樂」架構,只要透過Google Home應用程式,來新增揚聲器群組,就能讓好幾台SRS-RA3000、SRS-RA5000或是兩個混搭,在不同房間裡播放不同音樂,或者是讓你家整棟透天厝都放著相同的音樂,變成專屬你自己的Live House。 除此之外,利用Google Home應用程式,SRS-RA3000與SRS-RA5000還能呼喚Google Assistant與Amazon Alexa來聲控播放/暫停音樂、調整音量等功能,但Siri沒有支援,果粉們還是乖乖用HomePod吧。 關於連結方面,SRS-RA3000與SRS-RA5000都能透過SONY的Music Center與藍牙的連動來播放多媒體,能這樣當然是最好,但其實單單只用藍牙連結的話,其實也不是不行,只是透過Music Center能夠擁有更多功能。 比方說,Music Center可以支援多種檔案類型,包含DSD高解析音訊檔,而簡潔的介面也能輕鬆與Spotify、Apple Music、TIDAL作連動,從而更方便地操控喇叭群組、播放、音量調節等功能,也能將多顆SRS-RA3000或SRS-RA5000進行相互串聯,享受「多室音樂」所帶來的視聽,當然Chromecast built-in的功能也是透過Music Center饗宴來進行操作。 而連結方法也相當簡單,下載Music Center之後,再打開App,藍牙也記得開啟,App便會出現裝置,點擊之後就能輕鬆連結了。 我相信SRS-RA3000與SRS-RA5000的音質呈現勢必非常傑出,不過小編還是會略提一點,只是在試聽體驗上,小編主會聚焦在SRS-RA3000與SRS-RA5000所主打的全向式環繞音效。 甜梅號為早期台灣Post-Rock的領頭羊之一,除了編曲中大量獨樹一幟的樂句之外,在樂器的效果調校上也是十分獨到,除了Delay與Echo之外,Reverb也是常見的效果,只是若在劣質揚聲器上聆聽,通常聽不出什麼分別,既然如此,小編選了一張甜梅號於2007年發行的專輯《謝謝你提醒我》作為體驗。 在SRS-RA5000上,裝載了1組70mm的重低音驅動單體,也因此顯現出SRS-RA5000與SRS-RA3000兩者之間的最大差異,也就是重低音的呈現,也因為Post-Rock曲風的特殊,貝斯樂句不會像Funk那樣飛揚跳脫,而是會像大地一樣鋪陳在所有樂句之下,讓低音的包覆感更加突出,因此,以SRS-RA5000播放這張《謝謝你提醒我》的話,綿延的貝斯音所營造出的穿透力與震響,都來得比SRS-3000還來得高,不是SRS-RA3000的重低音不夠力,只是SRS-RA5000給人家多裝了1組重低音驅動單體罷了。 當然,SRS-RA3000與SRS-RA5000在中高頻的表現都令人十分滿意,在《謝謝你提醒我》這張專輯中,在吉他與效果的調整之中,讓音色呈現有點甜膩,在中頻方面,SRS-RA3000與SRS-RA5000都具有十足的飽和度,吉他音色甜膩的感覺也掌握地相當不錯;在高頻方面,因為《謝謝你提醒我》整張專輯在編曲上使用了大量和弦,包括旋律、以及節奏都是,而SRS-RA3000與SRS-RA5000也不會因為由多重單音所組成的和弦獨奏,而有任何黏糊感,高頻逸散這種低級過失當然也不可能有。 而在空間的音色表達上,SRS-RA3000與SRS-RA5000都具備了全向式環繞音效,當小編在PCDIY!辦公室大概50坪的空間,試用SRS-RA3000與SRS-RA5000時,出現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管走到哪裡,SRS-RA3000與SRS-RA5000所呈現出來的音效與音色都是幾乎相同的,但,如果離它們太近,那麼「空間魔法」就會突然消失,像結界一樣,因此,如果想得到空間魔法,那就不要離得太近,就像你與情人的相處一樣,互相給點空間,你就會得到最舒服的感受與相處之道,而使用SRS-RA3000與SRS-RA5000也是這樣。 下班後,小編將SRS-RA3000與SRS-RA5000扛回家,而小編的家裡大概約20坪大小的兩房一廳一衛公寓,將SRS-RA3000與SRS-RA5000放在客廳的話,受益於全向式環繞音效、以及自動音效校對功能,因此即便是才剛設定為50坪大小的空間,也可以立即透過該功能轉換成小空間的播放模式,當然音質與環繞呈現都是妥妥地沒話說。 那SRS-RA3000與SRS-RA5000之間,應該選誰?其實,玩家們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來選購,音色呈現已經解決了,SRS-RA3000與SRS-RA5000不用擔心這個,因此首先第一考慮的就是「空間大小」,如果你所常處的地方為20坪以上大空間,那麼SRS-RA5000會是你的首選;但假設你只是一間小套房、抑或是小家庭的兩房一廳公寓,那麼SRS-RA3000這個選項會更加適合你。 廠商名稱:台灣索尼 SONY Taiwan 廠商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面對疫情衝擊也要能夠「釋放創新」,COMUPTEX 2021開幕Intel主題演講,將著重醫療開發、5G雲端和家庭辦公娛樂市場
年中的科技業盛事台灣COMPUTX 2021在今天5月31號正式展開,由於今年疫情嚴峻的影響,所以活動依然採線上的方式舉辦,而開幕第一天,一早率先打頭陣的廠商就是大家熟知的處理器大廠Intel,來看看官方在這次發表會上帶來了什麼樣的內容吧! Intel在大會簡報上主要著重於時下最主要的疫情、晶片供應以及5G應用,面對疫情對於醫療關照的協助、遠距工作等需求,Intel攜手各家廠商展開了Pandemic Response Technology Initiative(PRTI)計畫,攜手各家廠商進行各項相關產品的研發,像是與華碩推出醫療站,協助醫生和病人進行遠端看診,減少暴露在病毒感染的風險等等。 此外,由於疫情之下各項遠距辦公、雲端操作的相關使用需求大增,使得相關業者需建置更高效能的伺服器來因應,Intel為此推出了第三代Xeon伺服器處理器,在效能上較上一代高出50%,還能支援最高6TB的記憶體、64組PICe 4.0通道等新功能,並加入Qunta Cloud Technology(QCT)雲端佈建技術,能夠為雲端伺服器設備提供更好的效能、更彈性配置與管理。 而在晶片供應短缺的問題上,我們都知道Intel向來是自產自銷(雖然未來可能將不再是了),因此在產品供應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有鑑於整個晶片供應鏈在疫情之下暴露出脆弱的穩定性,Intel將投資約200億美元在全球佈建更多的生產基地,並將此計畫稱之為「IDM 2.0」,除了會在美國本土、新墨西哥投資外,未來也將會在歐洲甚至亞洲進行設廠,藉由將供應鏈布局在全世界,防止單一地點因為意外,使得全世界的晶片供應都受到阻礙。 在介紹完與一般玩家距離比較遙遠的企業端應用與計畫後,Intel將焦點轉回大眾消費市場,Intel在發表會上正式公布了自家第一款為PC打造的5G行動網卡「Intel 5G Solution 5000」,要將行動商務辦公的效率推升至新的境界。 當然提到了效率,處理器的效能才是最大的關鍵,Intel表示接下來預計將會推出27款商用處理器、6款教育用處理器、12款高效能筆電處理器和8款桌面型處理器。 而這12款高效能筆電處理器中,有10款就是本月月初發表的Tiger Lake-H,官方表示目前一共有超過80款搭載其處理器系列產品推出,並以最高階的Core i9-11980HK與隔壁對手的Ryzen 9 5900HX進行效能PK,宣稱在相同顯卡和記憶體的配置下,Intel的處理器能夠勝出對手約20%的效能。 至於另外2款處理器則是Intel罕見為輕薄筆電加碼堆出的「U系列」處理器,從發表會的案例示範中得知其中一款會是「Core i7-1195G7」,另一款則未在大會上現身,而在效能與規格上,新的處理器的時脈將能來到5GHz、支援Wi-Fi 6E,更有著比對手快上2倍的影片剪輯效率。 新的Core i7-1195G7號稱有著極為強大的性能,在Premiere Pro中能夠同時預覽6組4K影片素材而不Lag,反觀對照組的Ryzen 7 5800U則完全沒有辦法無法勝任這樣繁重的工作,影片素材的預覽出現極為嚴重卡頓,不過就某些層面來看,似乎也是在宣稱自家的處理器效能其實不輸隔壁半路出家的Apple M1晶片呢! 最後,發表會也「簡單」的提及Intel下一代的Alder Lake處理器…恩…真的非常簡單,只有告訴我們它將會同步推出桌機和筆電版本的處理器,採用10nm+++製程和兩種不同架構的核心配置,然後…就沒了! 整體來說,由於COMPUTEX性質的關係加上Intel主力的產品才在不久前進行了發表,因此Intel在大會上介紹的內容比較偏向企業以及未來發展上,所以在產品介紹的部分其實都沒有多大著墨(畢竟本次開幕演講的主題就是:釋放創新),不過從新的Xeon處理器、5G行動網卡、新的U系列處理器...等等,其實都能看出Intel都在為了自家商品不斷遭受競爭與蠶食做出更積極的布局,但是否能夠力往狂瀾,等產品推向實際市場後,就能見真章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